清晨的太行山麓,薄雾还未散尽,一辆辆城乡公交车与喷涂着“客货邮”标识的绿色新能源快递车辆,已如灵动的音符,穿行于蜿蜒的盘山公路。车厢内,崭新的农机配件、智能家电正运往偏远村落;返程时,满载着带着泥土芬芳的小米、醇香四溢的手工醋等榆社特产,奔向全国各地的餐桌——这不仅仅是货物的流转,更是城乡要素的双向奔赴,是榆社县以“快递+”为弦,深情弹奏出的城乡共富新乐章,一条条物流线正成为滋养乡村的希望线年,榆社县农村快件派送量突破384.75万件,122个村级快递便民服务点/站,实现了全县169个行政村快递服务全覆盖。更值得骄傲的是,今年,当地“快商合作进村”项目成功入选国家邮政局首批典型案例,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“金名片”,为全国特别是山区县域破解“工业品下乡难、农产品进城难”这一普遍性难题,贡献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榆社经验。
7月15日一大早,在榆社县箕城镇柳滩村,村民赵金梅的小卖部里已是人头攒动。她正忙着整理新设的快递暂存区,动作麻利而娴熟。随着手机“叮咚”声此起彼伏,她熟练地查看着最新到达的快递信息。“现在快件上午到县中心,下午就能送到店里,乡亲们赶集、下地回来顺道就能取,方便得很。”赵金梅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。她的小店,早已超越传统小卖部的功能,成了村里的信息港、便民站,人气旺了,连带生意也红火了不少。这样的便利场景,在三年前还是难以想象的奢望。那时候,村民们要取个快递得骑着摩托车跑几十里山路,来回就要小半天,遇到雨雪天气更是苦不堪言,“取个包裹像出趟远门”。
改变始于2022年。榆社县敏锐抓住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机遇,创新推出“快商合作”模式,一举整合了中通、圆通等9家快递企业资源,“抱团取暖”的效应立竿见影。以此为起点,全县物流体系开始重构:一个1500平方米、配备自动化分拣线的县级共配中心迅速建成,成为辐射全域的物流心脏;7个镇级服务中心紧随其后,有效衔接上下层级。最终,122个村级快递便民服务点如同深入肌体的毛细血管,无差别地覆盖了169个行政村。与此同时,作为进村主力军的榆社县圆润通达速递有限公司投入22辆绿色新能源配送车,开通8条高效配送专线,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域、快速响应的物流网。这张网,让山不再高,路不再远。如今,县域快件实现了“12小时到村”,配送成本直降50%,而农村快递业务量同比激增300%,沉睡的乡村消费潜力被有效激活。
如何进一步降低末端成本,让这张网运行得更经济、更可持续?合理利用城乡公交富余运力成了破题关键。
早上7时许,一辆标有“客货邮专线”的城乡公交车平稳驶入郝北镇客货邮综合站。司机王建新麻利地开启车厢尾部特制的货运区,将每日运送的包裹娴熟地码放进防滑货架,整个过程不超过三分钟。“郝北、韩庄、讲堂……一路十几个村,包裹跟着乘客一起‘坐公交’,到站就卸,一点都不耽误!”王建新边操作边介绍,“以前跑空车多,现在人带货,跑一趟效益翻番,乘客也方便,一举多得!”
这看似简单的“顺路带货”,背后是系统性的整合与智慧。2022年,榆社县因地制宜,改造了包括云簇、河峪、郝北等5个乡镇客运站,使其华丽转身为具备客货邮综合服务功能的枢纽节点;同步开通了2条客货邮融合专线辆具备客货运输能力的车辆。资源的盘活,释放出巨大的效能。郝北镇客货邮综合站负责人张国峰算了一笔账:“以前单独派辆车专门送快递,一天光油费就花费不少。现在利用公交富余空间顺路捎带,日均配送农产品轻松超过千件,村民寄件成本直接降了1/3,企业负担轻了,乡亲们得实惠了。”
然而,要将服务真正向大山最深处的“神经末梢”延伸,还需政策精准托底。面对偏远村落“送一单亏一单”的配送难题,榆社县政府雪中送炭,精准发放4批下行补贴56.9万元、并积极争取上行补贴2.27万元。这些补贴如同及时雨,有效分摊了企业向偏远村落延伸服务的运营成本,解除了企业的后顾之忧。“像河峪乡青阳坪村,山高路险,只有十几户人家,以前送件必亏本。现在有了补贴兜底,我们敢拍胸脯承诺当天必达!住得再偏远的乡亲,也能享受同等的便利。”榆社县共配中心负责人李国海的话语中透着坚定。
如今,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,榆社县快递进村覆盖率已达100%,县至乡村派件时效整体提升24小时以上。这张由“快商合作”奠基、“客货邮融合”提速、“政策补贴”兜底共同织就的贯通县乡村的三级物流网络,已成为榆社乡村振兴的“大动脉”。依托这张贯通县乡村的三级物流网络,榆社创新打造的“城乡公交+小件物流+邮政快递”一体融合共享新模式,让快递“门到门”服务成为现实,城乡物流畅通无阻,为后续的产业振兴铺就了坚实的“快车道”。
“家人们,这就是我们河峪的‘金疙瘩’。颗颗饱满,粒粒金黄,熬出粥来米油厚,香得很嘞!”下午3时,河峪乡电商孵化基地的直播间里,“90后”新农人王晓菲正热情推介家乡特产。镜头前,她手中的富硒小米泛着诱人的金黄光泽,与古朴的醋坛、活蹦乱跳的云竹湖甲鱼相映成趣。弹幕滚动,订单纷飞。两小时直播结束,仅小米就卖出300多单。“好多回头客呢。都说咱榆社的小米有小时候的味道。”王晓菲擦着汗,笑眼弯成了月牙,这份来自网络的认可,让她扎根家乡的信念更加坚定。
这样的场景在榆社县已成常态,手机屏幕成了新农人的“新耕地”。在北寨乡高崖底村,德润泽传统手工酿造厂的晒场上,阳光正好,返乡创业大学生牛子群正和父亲牛三忠一起,通过手机直播向全国观众展示“春曲夏酵,秋收冬藏”的古法酿醋工艺。镜头对准一排排沉淀着岁月痕迹的醋缸,牛三忠用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搅动醋醅,浓郁的醋香仿佛要溢出屏幕。
大学毕业后选择返乡创业的牛子群,将现代电商理念与传统工艺完美结合,让老醋坊焕发新生机。她熟练地调整直播镜头,引导观众关注细节,父亲则专注地讲解酿醋的古法工艺,从选料到发酵,从翻醅到淋醋,如数家珍。这种“老匠人的坚守+新农人的活力”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,打动无数网友,单条短视频播放量迅速突破百万,网店订单大幅增长。
“手机成了新农具,直播成了新农活,数据成了新农资。”牛子群的感慨,道出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新变化。近年来,榆社县已有成百上千的新农人,通过充满烟火气的直播间,将家乡特产销往全国,带动全县农特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5000万元,电商的星火,已在榆社形成燎原之势。
这些亮眼的销售数据,离不开榆社县精心构建的全链条电商服务体系支撑。2020年,榆社县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实施主体单位恩源科技公司,成立榆社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,搭建了县域电商大数据信息化平台,这个“智慧大脑”实时监测着全县电商的脉搏。从企业孵化、技能培训到品牌培育、营销推广,为农产品上行提供“从田间到指尖”的全流程保障。
针对以往农产品“小而散”“藏在深闺人未识”的发展瓶颈,榆社县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:一方面,举全县之力推出“山水榆社”区域公用品牌,为笨鸡蛋、陈醋、火麻油等8款核心特产统一设计兼具乡土气息与现代审美的包装;另一方面,建立全程溯源体系,让每件产品都有了“数字身份证”,一扫便知“前世今生”。
“品牌就是话语权。有了‘山水榆社’的助力,我们的醋价直接翻倍,市场认可度完全不同了。”榆州府醋业负责人杨勇拿起一瓶设计精美的陈醋,指着瓶身的二维码说,“现在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从原料种植到酿造的全过程,买得更放心,复购率也大大提升。”作为榆社特产的典型代表,榆州府醋业的蜕变正是品牌化战略赋能产业升级的最佳注脚。
线上营销同样风生水起。榆社县政府在短视频平台发起的“寻味山水榆社”话题挑战赛,巧妙借力流量风口,通过达人探店、直播带货、短视频种草等形式,全方位、立体化展示榆社风物,累计吸引千万次播放,让“山水榆社”声名鹊起。在流量的助力下,火麻油、富硒小米等特色农产品日均订单稳开云官方 kaiyun官方网定在2000单以上,真正实现了“小特产”对接“大市场”。
电商的繁荣,离不开基层站点的支撑。走进云簇镇电商服务站,负责人周瑞荷正在耐心指导村民填写快递单。这位曾经的普通家庭妇女,通过县里“手把手”“点对点”的电商培训,如今已能熟练运营服务站,月营业额稳定过万,还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。在榆社,这样的“草根逆袭”故事不断上演——截至目前,全县已建成7个乡镇电商中心、87个村级服务站,形成了覆盖广泛的电商服务网络,培育出94个充满活力的电商经营主体。通过系统化、常态化培训,累计6492人次掌握了电商技能,134名村民成功开店,带动脱贫户就业超300人次,电商成为增kaiyun网页版 kaiyun入口收致富的“新引擎”。
当手机屏幕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重要窗口,一支日益壮大的“新农人”队伍,正依托完善的电商生态,将榆社的乡土经济带入更广阔的发展天地。从产品到品牌,从生产到销售,电商这架引擎,正在全面、深入地激活这片土地沉睡的发展基因,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数字动能。
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。在榆社县,畅通的物流网络与扎根乡村的服务站点,如同毛细血管深入肌体,正将高效便捷的服务精准送达千家万户,让幸福变得触手可及。
“这新家伙能煮出柴火饭的香味哩。”郝北村恒泰综合商店里,70岁的王秀英在便民服务专区的快递货架前,轻抚着女儿新寄到的智能电饭煲,笑得合不拢嘴。自从这家乡村小店增设了便民服务站功能,像王秀英这样的村民再也不用为取件发愁奔波了。“以前闺女寄东西得托人捎到镇上,来回折腾,心里总不踏实。现在服务站就在家门口。取件寄件就像串个门儿。”老人捧着快递箱感慨万千,眼角泛起幸福的泪光。服务站负责人苗晓莲忙上前帮她拆箱验货,耐心讲解使用方法。
这个不过30平方米的服务站,如今已是村里最热闹的“万能小屋”和“情感驿站”——不仅能收寄快递、代缴水电费,还能帮忙网购、视频连线、代购药品、代收代卖农产品。
每天清晨开门,总能看到老人们跟着年轻站长学扫码支付,妇女们排队寄手工鞋垫,孩子们好奇地数着新到的包裹。最让留守老人暖心的是,服务站成了他们联络情感的港湾。每周服务站还会定时开放“亲情直播间”,架起跨越山水的亲情桥梁,让他们能和城里打工的子女“云团聚”,唠唠家常,看看孙辈,纾解思念之苦。“看到娃在手机里喊奶奶,比吃啥都香!”一位老人动情地说。2024年以来,榆社县169个行政村实现便民点全覆盖,日均处理代收代寄、生活缴费等民生服务近万件,这些看似微小的服务,累积起来就是大大的民生幸福。
这些遍布乡村的服务站点,正在成为连接田间地头与广阔市场的关键节点,打通了农产品出村的“最初一公里”和工业品进村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晨光熹微时,郝北镇合作社社员们已将带着露珠的鲜食玉米小心翼翼地装入印有“山水榆社”的定制快递箱。“真空包装加冷链高效运输,48小时直达北上广!保证新鲜得像刚从地里掰下来!”负责人语气里满是自豪,订单农业的模式,让种植更有计划、收入更有保障。而在河峪乡的加工车间,“巧娘团”的留守妇女们正麻利地分装小米礼盒。“以前卖粮要走几十里山路,还卖不出好价钱,现在家门口就能卖到全国,价格公道,现款结算。”村民刘元英封装着礼盒,笑容灿烂。通过“电商+合作社+快递”的创新模式,榆社当地农产品不仅实现20%溢价,更带动200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超5000元,“指尖经济”实实在在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。
物流与电商的深度融合,让增收致富的机遇真正延伸到了村民的家门口,实现了“挣钱顾家两不误”。在榆社县物流共配中心,苗树林娴熟地扫描着包裹:“月入3000元,风吹不着雨淋不着,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。这日子,以前想都不敢想。生活太幸福了。”像他这样端稳“物流饭碗”的村民全县有56人,物流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。
与此同时,电商的勃兴催生了更多元、更灵活的就业形态:在三和农牧渔有限公司,10余名家庭主妇在农产品直播间变身“云客服”,用亲切的乡音介绍产品,实现了从灶台到工作台的转变;北寨乡的低龄老人通过村级养老驿站参与快递代收,既充实晚年生活又实现邻里互助,找到了新的社会价值。目前,全县因快递电商衍生的灵活岗位超500个,带动户均年增收达2.4万元。曾经的务工者纷纷返乡,“家门口就业”成为新选择,乡村的人气旺了、活力足了,“空心村”的忧虑正在消散,乡村振兴的图景正一步步照进现实。
夕阳西下,暮色为云竹湖镀上金边。放眼广袤乡村,快递车穿梭于纵横阡陌,服务站点透出温暖灯光——这流动的物流血脉,这温暖的民生节点,正为太行山麓的千家万户输送着前所未有的便利与机遇,托举起的是沉甸甸的获得感、稳稳的幸福感,以及对未来更美好的憧憬。一张以快递物流为经纬、以电商赋能为色彩、以民生幸福为底色的乡村振兴壮丽画卷,正在榆社大地徐徐铺展。